电子工程学院为学校办学历史最久和本科办学最早的院系之一,调整成立于2015年。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和电子信息工程是一本招生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设有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人工智能系、大学物理教研室,物理实验中心和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

截止到2023年9月,学院共有教职工82人,其中,副高级以上27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在读博士19人;研究生导师5人。现有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领军人才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3人,已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

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现有省级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示范实验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一流课程17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0余项。

学院围绕电子信息专硕点建设,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现有实验实训用房8700多平方米,建成各类实验室68个,设备资产总值4000余万元。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淮南市创新团队1个、淮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科研平台3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1项、安徽省重大专项1项、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1项、博士后基金1项;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安徽省电子信息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物理师范生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无线电测向竞赛、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0余人次。学院积极开放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激发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热情,指导学生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授权各类知识产权3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余项。

学院重视学术交流与校企合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密切;与武汉威士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正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芯纪元科技有限公司、淮南万泰集团等30多家省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学院力推养成教育,狠抓学风督查和考风考纪教育,学风建设成效明显。注重以党建带团建,围绕理工科专业实际,积极开展有特色、树品牌的团学工作,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学生就业质量较高,连续多年荣获学校考研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每年约有2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途径,通过构建“校、政、企、研”多元融合的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形成了“师范中有工程、工程中有师范”的“工师融合”特色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了地方基础教育,全面提升了专业综合竞争力。学院连续四年为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开设“科技体验教育”实践课,举办淮南师范学院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承办淮南市青少年机器人编程比赛等,成为学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展示平台。

学院将继续坚持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之路,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发挥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为淮南、安徽乃至整个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人士长期以来对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