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师范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发布者:dzgcxy发布时间:2021-11-24浏览次数:2700

淮南师范学院师范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情怀、社会责任维度的养成教育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也是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特制定淮南师范学院师范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工作理念。

二、培养目标

本方案旨在立足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青年发展特点,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互补、互融发展,推动师范生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和职业认同,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育过硬的职业作风和职业技能,提升师范生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六有大学生。

三、总体要求

(一)建立“情智共生、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将师德师风、教育情怀、社会责任纳入师范生养成教育培养体系。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师德教育、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和体验做教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深刻领会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深刻理解课程育人的功能。要在美育、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培养师范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师范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又要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立志教育的感情。

二是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纳入师范生课程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要增设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大学语文、大学数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和第二课堂,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技术类、艺术与审美类、体育与健康类、教育与信息技术类等课程。同时,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劳动实践等教育活动,也可以使师范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更新的认识,对未来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情怀有更深的感悟,为他们上岗后能更快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信念价值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分工协调、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协同推进的全员育人格局。加强校领导、中层干部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全过程育人,分工协调,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学校各个部门应当明确分工和职责,各尽其职。例如,社会责任教育课程开设和专题讲座的安排列为教务处工作范围,宣传部应当对学校社会责任标兵、先进个人等进行宣传和报道,学生处和二级院系联合开展各种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教务处应当将责任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专业院系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更多社会责任教育渗入专业课程内容中。师范生养成教育在整个学校都要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学校各部门应当分工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学校有关部门牵头制定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意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比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评办法、宿舍管理制度、食堂文明规定等,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统筹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把学生日常表现作为各项评奖评优、推优入党、预备党员转正等的重要依据,注重发现、培养、确定师范生养成教育典型,并将二级学院师范生养成教育工作的成效纳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育人机制。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师范生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多样的社会责任文体活动,比如主题团日、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营造良好的校园责任文化氛围;充分挖掘校内外责任教育资源,通过宣传栏、广播、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宣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和事,强化校园社会责任舆论的引导;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和论坛,提升学生责任认知力、理解力和辨别力。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行为环境。高校教师、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在各自岗位上扮演不同角色,发挥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上要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悟到强烈的职业责任。高校还可以设立相应的岗位,通过让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来提高责任感,比如学生校长助理、学生助教,吸引学生参与到岗位管理中来,以利于学生在参与管理中提升责任意识。

四、培养体系

师范生养成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由学校各相关部门与学院通过校、院、班三级联动统筹实施。培养体系采用“2+3”模式,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大课堂联动发展,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情怀、社会责任三位一体互动建设。

(一)优化第一课堂育人体系

第一课堂要做到将师范生养成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全过程,要求如下:

一是教师作用上,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作用,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各种社会责任教育资源,结合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尤其是要发挥专业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中的优势,让学生在专业认知实践、学科竞赛、专题讲座、专业教学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活动中培养责任意识和意志。

二是课程设置上,一方面积极探索开发新型师德实训课程,不断丰富完善师德实践课程。理论课程注重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等的学习;实训课程注重道德情境模拟以及处理技巧的训练;实践课程则注重师德技能转化、体验感悟和认识深化。另一方面,注意相关学科课程之间以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原本点状的课程,成为链状、网状的课程体系。在开设专门的师德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认识和情感关联。增加师德师风、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的比重,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等课程作为必修课,帮助师范生系统地掌握教师职业的性质、师德师风的特点、修养方法等,提高师范生从教法治意识。

三是专业教育上,既要结合年级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不同阶段的专业领航教育,如:大一,帮助新生树立职业理想,坚定从教信念;大二,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夯实专业技能;大三,开展教师规范教育,培养教师技能;大四,强化师范生教育情怀和师德行为,指导就业。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及时指导入学新生订立围绕专业学习的愿景计划,将专业毕业生所应具有的艺体技能、教学技能和理论知识分节点制定学习目标,形成每学期的专业学习愿景计划,将学习愿景计划的达成情况纳入学年考核中。要引领毕业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师范生的培养院系要发挥优秀校友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引领作用,邀请优秀教师来校进行专门讲座、开设针对教师入职选拔的专项课程,指导师范生结合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市场需求,做好毕业后3-5年内的职业发展规划,坚定师范生从事师范职业的信念。

四是能力培养上,重点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要加强他们“三字一话”以及课堂板书的训练,彰显师范生的专业特长。加强微格训练,利用录像以及师生身份互换的方法,让师范生通过回看视频,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能力,模拟教学中出现的真实案例,让师生、生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沟通与合作的锻炼。帮助师范生对一些教育问题、教育感悟、教育案例等养成撰写日记和进行随笔记录的习惯。安排优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走进师范生的课堂进行优秀案例教学的分享和交流,提升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学习能力,不断促进师范生自身的反思能力、教学能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搭建微课平台,整合优秀教学资源,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依托团学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科技能竞赛,专业工作坊,新媒体平台等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实现全员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建立师生专业工作坊。以“师生学习共同体”为理念基点,各专业创建本专业特色的师生专业工作坊。如教育技术专业设置摄影工作坊、微课、创客、机器人、新媒体、软件等工作坊,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健康个性,增进师生情感与和谐人际关系。

二是建设校园“师范”文化。充分利用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从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行为文化环境三维度有目的地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积极创设师范生养成教育校园文化。首先,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将师德师风教育元素融入校园建筑中,在校园墙绘、雕塑等建筑中充分体现师德师风的内容;高校也要为师范生师德师风养成打造良好环境,提供练习师范技能的场所、图书资料等。其次,要着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树立典型、宣扬榜样,在师德师风教育中将抽象的说教转化为生动的事例,坚定师范生的师德师风信念;师范院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亲身诠释什么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优秀榜样分享会,帮助师范生以优秀师长的高尚品德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不断激励自己进步;要善于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始业教育、毕业教育等环节结合和起来,营造浓厚的师德师风文化氛围;将师德教育与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寓教育与文化活动之中,如师德教育晚会、教师技能大赛等。

三是开展团学活动。以学校和院部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社团为主导,精心组织内容丰富的论坛活动、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职业精神在亲身体验中升华。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伟人母校”情结,开展校情校史介绍和教师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展播,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意和教师职业精神;开展“红烛”论坛,设置“专家讲学”、“名师报告”、“教师讲座”和“学生交流”四个分坛,邀请著名校友现身说法;开展“名校名师为你成长导航”、“五爱·励志”和“使命·责任”等爱教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的专业情意、职业精神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逐渐养成。

四是支持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都是基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或者想服务其他同学的学生结成的一个团体。学校应引导学生社团多开展以培养师德师风、社会责任感等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组织、策划与参与活动中加深对师范生养成教育内涵的理解。

五是注重社会实践。要积极为学生搭建以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平台,主动与社区、社会福利性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动;要丰富社会实践类型,结合时代特色、学生个性特征和社会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各方需求的匹配度;要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队伍、列支专项经费,为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内容的针对性、时间的延续性、结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六是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师德师风教育阵地,让网络成为开展师范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在现有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上增设师范生培训专区,按年度组织网络培训班,培训合格颁发结业证书,可以申报创新学分。其次,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易班等平台,大力宣传先进师德师风模范事迹,树立学习榜样;针对学校和社会上出现的师德缺失的现象进行批评,引导师范生展开讨论,促进自我反思。再次,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师范生的思想状况,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解答师范生提出的关于师德师风养成的困惑。

五、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淮南师范学院师范生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养体系建设、工作统筹、成效评估等事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二级院系、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就业创业工作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

师范生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校团委,负责日常工作统筹调度,培训推广与管理维护,接受学生咨询及其他相关工作。

各二级院系与职能部门成立师范生养成教育工作实施小组,统筹负责本单位项目的建设实施、监督审核。学院实施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分团委书记、科研秘书、教学秘书、院级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代表、班长代表等。部门实施小组组长由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部门相关在职在岗工作人员担任。

六、其他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淮南师范学院师范生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